图4 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断面结构示意图
然而,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工程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科研工作者们坚持不懈研究多年的结果。2000 年12 月31 日,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世纪号”于西南交通大学研制成功,高温超导磁浮技术的原理可行性被验证。时光荏苒,二十年磨一剑,2021 年承载着无数默默奉献科研工作者心血的时速620 公里的工程化样车成功下线,不仅代表着该领域工程化技术的重大进展,还承载着研究团队的再创造一个世界记录的梦想!
四 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时速有望超过1000公里
磁悬浮技术虽然消除了传统列车的机械摩擦阻力,但仍存在制约其速度提升的因素,那就是空气阻力。当列车时速超过400 公里时,空气阻力将占列车运行总阻力的80%以上。那么要如何降低空气阻力呢?基于真空管道的磁悬浮列车技术应运而生。真空管道的引入可以降低管道内部空气气压,大大降低列车运行时的空气阻力。超导磁浮加真空管道的组合将使列车时速有望超过1000公里。
其实,早在1904 年,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便提出了真空管道运输的设想。不过碍于当时需求不足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未能得到实现。回到现在,随着人们对出行要求的逐步升高,再加上近几年磁悬浮技术的飞速发展,真空管道交通的概念又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目前,对于真空管道的研究,正呈现中国、美国、欧亚等多方布局的全球格局。自2013 年以来,真空管道磁浮交通发展迅速,国际上有7个国家,9家单位正在研发超级高铁方案,国内外竞争愈演愈烈。不过,这些方案大同小异,都是采用真空管道+磁悬浮+直线电机驱动,区别主要在于所选的磁悬浮制式。西南交通大学研究团队选择的方案便是我国原创的高温超导钉扎磁悬浮技术。真空管道交通系统的核心问题在于它的技术可行性验证。2004 年沈志云院士提出并组织论证了真空管道磁悬浮交通的可行性,包含了低气压适应性与超高速适应性两个研究难点。
然而,任何科学研究都是需要分步实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故西南交通大学提出了“三步走”战略,通过不同速度等级的实验平台来研究这项未来技术的可行性。首先是第一步,为了验证真空管道加高温超导磁悬浮的原理可行性,2014 年,西南交通大学成功建成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浮环行试验线“Super-Maglev”。如图5 所示,它的载体是高温超导磁悬浮车,环形管道长度为45米,直径为2 米,采用直线感应电机牵引和机械混合制动,实验极限时速为50 公里。环行线实现了在0.029 个大气压(相当于海拔约24000 米),超导磁悬浮车连续运行10 小时,验证了这项技术的原理可行性。到目前为止,环形线已安全运行了10 年,接待参观超15000 人次;第二步,为了提高速度,搭建了图6 所示的直线型真空管道高速试验台。这里所用的模型比例为1∶10,管道直径为4.2 米,悬浮高度为10~20 毫米,管道内最低气压为0.05 个大气压(相当于海拔约20000 米),最高实验速度可达每小时430 公里。最后一步,为了进一步提升速度,现阶段西南交通大学正在搭建最高试验速度每小时1500公里的超高速试验平台。这个平台管道直径3米,线路长度1600米,真空度为0.005 个大气压(相当于海拔35000 米),模型比例1∶8,将用于研究超高速和低气压环境下超导磁浮模型车的悬浮和稳定运行特性。